臨床症狀
感染屈公病主要的症狀是突然發燒、關節疼痛或關節炎、頭痛、噁心、疲倦、肌肉疼痛。約半數的病患會出現皮疹,症狀持續約3∼7天。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,大部分患者在1週內可康復,部分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,並持續數個月,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屈公病毒、65歲以上的年長者、患高血壓、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都是重症的高危險群。屈公病發病初期的症狀和登革熱及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。
預防方法
屈公病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,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,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,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,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,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。
此外,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,了解屈公病的症狀,發病時可及早就醫、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。
(一)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,應做好防蚊措施,包括:
1. 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。
2. 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,含有DEET的防蚊藥劑,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。長時間戶外活動時,應穿著長袖衣褲,衣服上應噴灑 防蚊液,以增強保護效果。
(二)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:
家中應該裝設紗窗、紗門;睡覺時最好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,避免蚊蟲叮咬。清除不需要的容器,把暫時不用的花瓶、容器等倒放,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應定期巡檢。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,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。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、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,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。平日至市場或公園等戶外環境,宜著淡色長袖衣物,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。
(三)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-澈底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:
1.「巡」─經常巡檢,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。
2.「倒」─倒掉積水,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。
3.「清」─減少容器,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。
4.「刷」─去除蟲卵,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。
(四)感染屈公病民眾,應配合的事項:
1. 感染屈公病民眾,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進一步傳染。
2. 配合防疫單位的疫情調查及進行孳生源清除。
3. 在固定的醫院診所就醫,以利診治及通報,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,多休息多喝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