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技援javascript


【專欄主題】: 萊姆病介紹
【發布日期】: 2019/10/31
【張貼者】:
【專欄內容】:

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(Borrelia burgdorferi)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,是經由被感染的蜱(俗稱壁蝨)所叮咬而感染,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;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,包括人類、鼠類、狗、貓、牛、馬及鹿等。近年來臺灣的病例都是在國外罹病後,在臺灣被檢驗出來的境外移入個案。

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,自2003年有通報資料以來,尚未發現本土病例,皆為境外移入個案。

傳染窩
硬蜱的生活史分為:卵、幼蜱、若蜱至成蜱四個階段,除卵期外,每一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維持生存與發育,且不同階段因其尋找宿主方式的差異,而有不同的動物宿主。幼蜱主要寄生於野生囓齒動物,較少有機會與人類接觸;若蜱與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,如:鹿、牛,為主要吸血對象。硬蜱生活史中除卵期之外的每一階段,都可能於吸血的同時而感染伯氏疏螺旋體,並可經由跨蟲期傳播(transstadial transmission)傳遞至下一齡之若蜱或成蜱,再傳給新宿主造成感染,很少經卵傳播。

可傳染期
人為萊姆病的偶然宿主,不會經由人直接傳染給人,硬蜱的感染主要來自動物宿主。


臨床症狀
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在皮膚組織、循環系統、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的異常症狀。
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,會有頭痛、發燒、全身疲勞、寒顫、噁心、嘔吐、頭部僵硬、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。在被蜱叮咬後3∼30日(平均約7日)出現遊走性紅斑(erythema migrans),其特徵為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、局部灼熱,通常無痛感,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,約有70%至80%的病患會出現此種病徵。
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適當治療,皮疹多在3∼4週後消退,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引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,以及骨骼方面的症狀(如:關節炎)。一般說來,關節炎在美國較常見,而歐洲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。
若再經過數月或數年後,病患的主要症狀包括關節變形、關節痛及關節炎,數年後可復發;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(發燒、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)、顏面神經麻痺(通常為單側)及神節根痛;心臟方面則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。


預防方法


一、避免遭硬蜱叮咬:
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的環境。若至郊區、戶外活動或工作時,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,如:穿著淺色長袖衣褲、手套、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,並將褲管紮入襪內;此外,在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蚊蟲忌避劑,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。


二、檢查全身有無硬蜱叮咬或附著:
於戶外活動結束或至野外郊區返家後,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,文獻指出,硬蜱叮咬後約24∼48小時後,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伯氏疏螺旋體,因此若遭硬蜱叮咬,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,小心地、輕輕地將硬蜱摘除,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,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,減低遭感染的機會。


三、注意居住環境:
請勿接觸鼠類、不明來源的寵物動物或野生動物,以避免遭這些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硬蜱叮咬,並做好居家環境整潔,避免鼠類孳生躲藏而傳播病原。


四、如有發現遭硬蜱叮咬或出現疑似萊姆病症狀,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、動物接觸史或有無出入郊區之暴露史,以供醫師診斷參考。


傳染方式



 
地址:640 雲林縣斗六市文化路138號 電話:05-5323039 預約:05-5323039 聯絡我們
您是第 位訪客 建議使用IE5.0以上之 瀏覽器 解析度設為 800*600 全彩 管理者登入